欢迎来到渝悦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· 专业的心理服务·放心的隐私保障

客服
热线

400-880-6761

服务热线(09:00~17:30)

人为什么会 “抠门”?金钱焦虑对你有多大影响

发布时间:2020-08-19 编辑:小悦 4评论 1597阅读

前阵子跟一个朋友聊天,他聊起早上在小区菜场的 “奇事”。

 

当时他在排队结账,前面的大爷跟收银员小姑娘吵了起来,原因是小姑娘说共 7 块钱,结果大爷拿手机扫码支付,一看,收了 7.02 元,急了:

 

“刚刚不是说 7 块吗,怎么多出来 2 分?”

 

收银员连忙解释:“不好意思,刚刚我以为您是付现金,付现金的话我们一般会抹掉零头,所以没说小数点。”

 

大爷非常气愤:“你的工号是多少?叫你们经理出来,我要投诉你,乱收费。”

 

小姑娘被吓着了,好生解释了几回就是没用。

 

朋友说,刚开始他觉得大爷也有理,毕竟钱的事还是需要精确的,但是大爷的态度越来越可怕,让人不能理解。

 

他开始骂起来,脸都快凑到收银员姑娘脸上去了,感觉要把她吃了。

 

眼看耽误了一大队人结账,小姑娘就用自己手机扫了 1 毛钱,并拿了一枚硬币给大爷,这下大爷才满意,拿着钱得意地走了。

 

 

朋友说完这个事,匪夷所思地说:“你说就 2 分钱,至于嘛!”

 

他还问:“从心理学上看,是不是很多老年人会在钱上特别抠?”

 

听他讲完,也想起自己身边不少类似的故事,例如邻居大娘因为买菜的时候被多算了几毛钱,一直记在心上,每次经过那个菜摊都要唠叨一番,说对方不公正多算钱。 

 

在我们的印象里,好像长辈们更容易在钱上斤斤计较,这真的是一种年龄差异吗?

 

究竟什么情况下,人们会对钱更看重呢?

 

下面我们抛开对具体事件的是非判断,单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人们对钱的态度。

 

人老了,真的会变抠门吗?

 

可以说,在 “爱钱” 这个事上其实没有年龄差异,哪个年纪的人都可能很在意钱,只是背后的心理原因不同。

 

 

心理学的研究发现:年轻人更可能把金钱视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,是个人价值的体现; 而老年人却很少有这种想法,他们更多是把钱看为安全和健康的保障。

 

也就是说,不同年龄的人认为金钱的意义是有差异的。

 

关于这种年龄差异的解释,最经典的是社会情绪选择理论,她认为,当一个人觉得未来时间还有无限长时,会更看重一些长远的目标,也包括金钱、知识等的投资。

 

但是对老年人来说,由于未来时间的有限性,他们更在意当下是否开心,更关心眼前的益处,害怕冒险。

 

同样失了一笔钱,年轻人会觉得未来还长,损失也可能会在今后带来收益;但对老年人来说,这影响到了当下的保障和安全感。

 

因此在钱的问题上,我们会发现老年人看重存款和确定的收益,年轻人却更爱冒险和投资。这或许就是我们觉得老年人更容易计较钱的原因。            

 

说到存钱,我们会发现很多老年人特别细致,他们知道自己每个账户里有多少钱,也会小心翼翼把每笔钱存好,定期检查。

 

老年心理学家们认为:储蓄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控制感。

 

 

随着年纪的增加,人们各方面的机能会衰退,老年时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,不再像年轻人一样可以去赚钱,会感觉到没有控制感。

 

因此他们会通过节俭,存钱,在小钱上精打细算,来获得一种控制感和安全感。            

 

另外,大叔认识的一位学老年心理学的朋友,还曾谈过老年人在金钱上有一种慨慷和大方,是容易被我们忽略的。

 

这里我们要提到一个心理学的概念,沉没成本效应。

 

先问大家一个问题:假设你花 50 块钱买了一张电影票,结果得知这是部烂片,看过的朋友都劝你别浪费时间了,而当晚正好有一场免费电影可以看,对你来说很有吸引力。

 

在这个例子中,你花出去的 50 元就是沉没成本。

 

沉没成本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,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。

 

 

研究发现,年轻人更容易受沉没成本的影响,哪怕知道电影不好看,我们也会选择去看,因为不想白白花那 50 块钱,觉得不看就亏了。

 

但老年人就不一样了,在这种事情上他们大方得多,钱花就花了,可不要找罪受,他们更看重的是更好、更值的体验。

 

所以说,老年人也并不是所有事上都会比年轻人计较。           

 

在这个问题的最后,我们还不得不提一下同辈效应:有些我们观察到的所谓 “年龄差异” 其实并不是真的年龄导致的,是时代因素导致。

 

在中国,我们的父母辈,祖父母辈,跟我们这一辈的生活条件差别太大了,他们经历过贫困饥饿的日子,也可能因此对金钱的态度产生了影响,让他们看起来更加精打细算,或者说所谓的 “抠门”。

 

我们这代人老了的时候,或许跟他们并不一样,这就是同辈效应。

 

人什么时候会把钱看得很重?

 

一项发表在心理学顶刊《人格与社会心理学》(JPSP) 的研究,发现了自我形象威胁对人们省钱行为的影响。

 

自我形象威胁,就是指自己感到 “我很差、我很糟糕、我总是把事搞砸、我很沮丧……”

 

研究中,这种感受会被诱导产生。结果发现,而当人们觉得自己很差劲时,会更不舍得花钱,更想处处省钱,并且这种意愿跟你本身有没有钱无关。             

 

 

另一批香港的研究者也做了类似的研究,他们发现低自尊、自我形象脆弱的人更容易出现金钱不信任和金钱焦虑。

 

金钱不信任是指不敢轻易买东西,一定要货比三家,为一点小钱斤斤计较;还经常觉得买错东西,花了冤枉钱; 

 

金钱焦虑是一谈到钱就不安、经常害怕缺钱,担心经济上没有保障。 

 

这大概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抠门。

 

当人们觉得自己很悲催时,就会寻求金钱来获得自我保护、并作为安全感的补偿,因此表现为在钱上抠门和斤斤计较。

           

除了对自己的评价会影响我们对钱的态度,心理学家们还发现,“怕死” 会让一个人更爱钱。

 

先来看看下面这个有趣的实验:

 

实验参与者们被分成了3组:

 

实验组1:拿到一笔真钞

 

实验组2:拿到一笔假钞

 

控制组:拿到一沓白纸 

 

他们需要先数数自己手里钱(或者白纸)的总数,然后做一份死亡恐惧问卷。

 

结果发现,数真钞的人,死亡恐惧值最低。

 

也就是说,钱能让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更淡定,更有安全感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 

 

当你开始思考死亡、感到怕死时,会把钱的价值看得更重;而钱是个好东西,它会帮助人们缓解对死亡的恐惧。

 

这或许也反映了 “钱” 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符号,失意之中,钱变得更加重要。 

 

我们用刻板的眼光去判断哪一类人更抠门,不如用发展的眼光,了解一下什么时候我们会更看重钱。

 

人的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,再抠门的人也有大方的时候;同样地,钱也不是万能的,再好用的它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。

原文转自“心理0时差”,侵删

 

 

本平台凡注明(来源:XX)的作品,均转自其他媒体,意在免费向大众传播心理知识,若有媒体因版权原因不再希望本平台发布,可联系本台将其删除。

 

 

转载: 网络